
走过20年的海洋周已成为促进海洋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本组图/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摄)
几天前,阿塞拜疆生态与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阿里·阿利耶夫参加第八届APEC蓝色经济研讨会时,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附近迷了路。不过,他很快联系上了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的外语志愿者——电话那头的女孩,用流利的阿塞拜疆语,帮他找到了通往会场的路。
在离家乡6000公里之外的厦门,能听到从中国人口中说出的“小众”语言,让阿里·阿利耶夫不仅惊讶,而且佩服。一年一度的海洋周昨日落下帷幕,阿里·阿利耶夫谈起此次中国之行时,依然忘不了这个小细节。
放眼全国,如今各领域带着“国际”标签的会议、活动并不在少数——这两个字,某种程度上也成了“高端”的象征。那么,一项活动的国际化程度如何来评判?有人用外宾的数量为标尺,也有人以涉外服务的水准来衡量。
如果单纯看这个标准,走过20年的厦门国际海洋周的“国际”属性已毋庸置疑。今年海洋周,同期举办了近20场国际交流活动,吸引了包括阿里·阿利耶夫在内的全球超500位涉海领域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代表和企业家奔赴鹭岛,其中的不少人已经用各自的经历和感受,为活动的国际化服务水平给出了高分评价。
然而,厦门国际海洋周锚定的“国际化”目标,远不止于此。这场由最初的区域性论坛蜕变而来的国际综合性活动,早已超越了对“外宾云集”外在盛况的追求,而将更多心力倾注于海洋国际规则构建与价值认同凝聚之上。
解读今年海洋周“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主题,可以清晰地看到厦门的这一思路。会场上,当“共同体”的概念一次次被推入人们视野,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蓝色朋友圈”的紧迫性也一次次引发大家共鸣。
这是从“聚人气”到“凝共识”的转化。今年发布的《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报告》之所以能在国际海洋界掀起波澜,就是因为它首次构建了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框架,为推动共建更加韧性、包容的亚太海洋共同体提供科学支撑。
这也是从“晒成果”到“立规则”的跨越。马来西亚、东帝汶、菲律宾等国家在开幕式舞台上手牵手的画面之所以能激起持久掌声,就是因为他们共同启动的“蓝色伙伴关系行动”第三期项目,将以社区为纽带,在全球范围内改善人海关系、促进海洋治理。
走好国际化之路,是包括海洋周在内的厦门许多品牌活动面临的共同课题。唯有以更开放的姿态汇聚全球智慧,以更务实的举措深化多边合作,以更长远的眼光构建长效机制,才能既实现活动规模和朋友圈的拓展,又推动海洋周的国际内涵与影响力提升。
(厦门日报记者 王元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今天,厦门进入“金鸡”时间2025-11-11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