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厦门市深入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针对城乡不同场景探索厨余垃圾处理特色路径。从城市社区的酵素转化,到乡村田间地头的碳交易赋能,厦门以多元创新实践,构建起政府引导、全民参与、技术支撑、价值循环的治理体系,既破解了垃圾处理难题,更进一步擦亮了生态文明城市名片。
老城焕新 果皮制作酵素 市井更加清爽
走进思明区鹭江街道营平社区夹舨寮24号,曾经的危旧公房闲置地块,如今已变身集智能型垃圾屋、环保教育馆和垃圾分类管理用房于一体的绿色分类基地。清晨,“营平阿嬷”垃圾分类志愿者便赶往八市,从水果商铺收集丢弃的新鲜果皮,再带回基地分拣储存,开启一天的酵素制作工作。
基地里,数十个标注着发酵时间的酵素桶整齐排列,阿嬷们按精准比例混合红糖、果皮、水等原料,经3个月发酵,原本无用的厨余垃圾就变成了环保酵素,可以进一步作为洗涤剂使用。每周两次,社区联合环卫站用环卫车装载40千克酵素,对八市摊位、路面及下水沟进行喷洒清洁。
“以前摊位油腻腻的,夏天总有异味,现在用酵素擦桌子,干净又清爽。”八市商户李阿姨说,如今市场里越来越清新,商户们也主动参与其中。该项目不仅减轻了垃圾清运压力,更通过志愿服务凝聚了邻里情谊。
这种模式在厦门逐步延伸,在不同街区碰撞出新的火花。筼筜街道湖光社区、殿前街道神山社区都成立了“酵素工坊”,收集坏果制作环保酵素成了“绿色时尚”。不少社区还定期举办交流分享会,居民们带上自家积攒的果蔬皮,制成可替代洗洁精的天然洗涤剂、环保皂,在日常洗涤中践行环保,推动厨余垃圾资源化理念扎根生活。
乡村蝶变 垃圾变成肥料 负担变成收益
在翔安区新圩镇面前埔村的田间地头,另一番“变废为宝”的景象正在上演。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压榨破碎一体机高速运转,尾菜尾叶、豆渣等农业厨余垃圾被分离成固体与液体两种有机肥,散发着淡淡的泥土气息。
“以前尾菜烂在田里招虫子,运出去又要花钱,现在成了宝贝。”村民陈大叔指着刚领到的有机肥说。面前埔村联合省农科院土肥所规范处理流程,将这些有机肥免费供农户使用,滋养蔬菜生长,形成田间产生垃圾、加工变成肥料、回归田间种植的闭环。更令人振奋的是,2024年,这里达成全国首宗生厨余垃圾分类及就地资源化利用碳减排量交易,元初超市购买6341吨碳减排量,为村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在集美区后溪综合市场内,厨余垃圾统一堆放到发酵堆肥桶里,经发酵可产生固态腐熟肥和液态肥,用于周边农田耕种。“厨余垃圾就地就近处理,可减轻转运压力,也可减少垃圾转运过程中的运输成本、能源消耗和二次污染,一举多得。”市场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创新持续探索厨余垃圾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路径,让农村厨余垃圾处理从负担变成收益,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体系支撑 科技协同治理 长效精细管理
厦门的厨余垃圾治理实践,离不开全链条的体系保障。在市级层面,厦门以政策引领与执法保障双轮驱动,为厨余垃圾处理及资源循环利用筑牢制度根基。今年发布的《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升方案》明确“依法治理、全民参与、源头减量”核心原则,推动垃圾分类从“常态化”向“精细化”升级,为基层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
技术创新让处理更高效。厦门已建成包含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在内的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垃圾末端处理厂通过“高温干法厌氧发酵”等技术实现资源复用,将厨余垃圾产生的沼气转化为电能,沼渣沼液则制成有机肥料。
社区动员是成功的关键。湖里区殿前街道长乐社区开辟“一米菜园”,居民可利用厨余垃圾制成的有机肥种植果蔬,成熟后的果蔬作为奖品分发给垃圾分类做得好的住户。在思明区莲前街道的“生态云农场”里,居民用厨余酵素浇灌蔬菜,每月“劳动日”活动培育出众多绿色环保家庭,让“垃圾分类是新时尚”的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厦门正以多元实践破解厨余垃圾治理难题,全市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持续提升,不仅减少了环境负担,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这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治理智慧,为全国城乡垃圾分类提供了可复制的“厦门样板”。
(厦门日报记者 柯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厦门:助力视弱群体畅行 公交视弱辅助系统2025-10-16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