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11时30分,集美鳌园附近滩涂正逢退潮,湿润的泥沙上布满细密的水洼。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关杰耀的引导下,记者刚踏入滩涂,便见沙面上一道 “川”字形痕迹——这正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鲎幼体爬行留下的“鲎道”。
就在8月10日,关杰耀团队运用“亚太区鲎观测网络计划”标准化监测方法,在集美鳌园滩涂观测点有了新发现:中国鲎幼体密度达10.5只/100平方米,位居全国首位。而这也是该团队自2021年启动调查以来,发现的唯一一个每100平方米幼体数量超10只的中国鲎育幼场。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4年9月,本报就以《鲎宝宝组队“游”鳌园,专家提醒尽量别打扰它们!》为题,在全市媒体中率先对这一区域的中国鲎幼体踪迹予以关注。
“全国第一”是如何测出的?
15日11时30分,退潮已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不是当日最佳观测时间,大多数幼鲎已完成觅食。”关杰耀边说边带记者走下滩涂,“但还是能观测到不少。”果然,话音刚落,记者与关杰耀就发现一条“鲎道”。
“中国鲎幼体从滩涂沉积物中爬出,带出底下的泥覆盖在所经之路的沙上,形成明显较暗沉的痕迹。”关杰耀解释说。随后他蹲下身,小心翼翼拿起1只中国鲎幼体。这只中国鲎比人类大拇指稍大些,“这只有4龄左右。”他解释说,“龄”对节肢动物而言是蜕壳次数的记录,从卵中孵化即为1龄,每蜕1次壳增加1龄。但和人类年龄不同的是,幼鲎1年可能蜕2到3次壳,所以1年内能从1龄长到3龄,但随着生长,蜕壳频率会越来越慢。
8月10日,关杰耀团队在这里的发现,刷新了近年来中国鲎观测新纪录。他们在这片滩涂共发现了160多只幼体,换算后密度达到10.5只/100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这是2021年我们启动‘亚太区鲎观测网络计划’以来,全国首个幼鲎密度突破10只/100平方米的监测点。”关杰耀语气中难掩欣喜。过去几年,全国20家成员单位的监测数据显示,广西曾保持6只/100平方米的最高纪录,篮球比分直播:金井的历史峰值为5.63只/100平方米,而鳌园滩涂此次的数据无疑是一次跨越式突破。
那观测是如何开展的?关杰耀介绍道,按标准化监测方法,先通过电脑在滩涂上布设4条与海岸线平行的样线,每条样线设置6个8×8米的样方,样方间隔约100米;之后,研究人员在各样方内逐只清点幼鲎数量,再经多人复核,最终确认具体数量。
记者了解到,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鲎专家组亚太地区鲎工作组联合主席,关杰耀构建的这套调查方法体系已成为亚太区鲎类保护的重要参考标准。
中国鲎为何爱在鳌园滩涂“育儿”?
这份喜人的数据,再次证明集美鳌园是中国鲎得天独厚的育幼场所。关杰耀表示,中国鲎幼体对生活环境要求很高,只愿意住在泥和沙混合的滩涂里,喜欢吃甲壳类、双壳类和沙虫蠕虫等。集美鳌园附近滩涂泥沙比例适中,潮间带物种丰富,正好符合鲎幼体对环境的要求,加上宜居的气温,非常适宜中国鲎生长、繁衍。
在滩涂边缘一处稍高的沙地上,关杰耀指着几个不起眼、正在移动的“小沙堆”说:“这些都是幼鲎,它们要在滩涂里生活约10年才能长成亚成体,迁移到浅海。”2023年,团队在这里的监测密度还只有0.83只/100平方米。他表示,种群数量在短短两年间激增,除了适宜的自然条件,也得益于2021年中国鲎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后,商业捕捞大幅减少,以及厦门持续推进的科普教育。
幼鲎“安全区”该如何守护?
然而,关杰耀也有困扰——随着景区人气日渐攀升,游客与赶海者的脚步不断延伸,已渐渐逼近幼鲎的栖息核心区。他告诉记者,中国鲎产卵和育幼的高峰期是每年4月到9月。而鲎是在退潮时外出觅食,与赶海及游客活动时间高度重合。“幼鲎的体色和泥沙几乎融为一体,稍不注意就可能被踩伤。”
记者在鳌园景区滩涂周边,看到管理单位利用岸线空地,布置了中国鲎的科普宣传牌,并立起“泥中有鲎,脚下留情”的警示牌。但在关杰耀看来,这些还远远不够。“一些不认识中国鲎的赶海人或游客,在抓蟹挖蛤时会误抓到幼鲎。”关杰耀担忧地说,鲎作为节肢动物,幼体本身就有较高的自然死亡率,人为干扰无疑加剧了它们的生存压力。一旦种群受损,恢复将十分缓慢。
关杰耀建议,相关部门可考虑对滩涂进行功能分区,在繁殖季节暂时关闭幼鲎密集的“热点区域”,并通过定时巡逻、举提示牌等方式提醒游客,减少人为干扰。“我们需要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平衡点,既让大家能感受生态之美,也能给这些古老的生灵留一片安宁的家园。”他说。
名片
鲎是动物界屈指可数的“活化石”物种,在地球上已生存了4.5亿年。全世界有4种鲎,福建仅分布有中国鲎(又叫中华鲎或三棘鲎),是世界上现存4种鲎中个体最大的一种。
鹭江茶桌仔
滩涂上的守护与期盼
●房舒
站在集美鳌园滩涂的边缘,退潮后的泥沙还带着海水的微凉,脚下蜿蜒的“鲎道”像一条条细碎的生命线,串联起这片看似普通却暗藏生机的潮间带。就是这片滩涂,孕育出了全国密度最高的中国鲎幼体种群——每100平方米10.5只的数字,背后是科研人员多年来的坚守,更是一个物种对适宜生境的执着选择。
跟随关杰耀教授的脚步穿行滩涂时,记者发现,他总会下意识地放慢脚步,目光像探照灯般扫过每一寸泥沙。关杰耀说,种群数量的明显增加,说明它们喜欢这里。可他同样担心,这份“喜欢”难以持久。这些幼鲎要在滩涂生活10年才能去往浅海,10年后还会回到这里产卵。10年,对人类而言是一段漫长的时光,对这个在地球上存活了4.5亿年的“活化石”来说,更是种群延续的关键旅程。关杰耀说,2021年团队启动观测时,厦门有3个观测点,如今只剩鳌园。
也许此次的“惊喜”远不止“全国最高密度”这一数据——它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需要更精细的平衡;它更是一份希望,证明只要给自然留足空间,生命自会以顽强的姿态绽放。
文/图 本报记者 房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厦门市人社局多措并举 人力资源与产业需求2025-08-04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