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补衣女 藏于闹市的“一线柔情”
本报讯老话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补衣”这一行似乎也沉淀在一代人的记忆中。而在老街里,就有这样一位“织女”,她以补衣为生,靠一双手养育了三个孩子,在这行一干就是30几年,那间不到两平方米的店铺里,却实实在在承载了两代人的梦。今年已经65岁的她,一直没有扔下这门手艺,每天不管刮风下雨,都会到店里帮女儿一起补衣,“毕竟拿针那么多年,还有那么多信任我手艺的人,除非真的做不了了,不然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百姓故事·补衣女
一针一线撑起一个家
1950年,黄阿姨出生在塘后村一普通家庭。由于家庭困难,黄阿姨13岁时就被迫为了家计,跟着人学习做白绣,直到20岁那年,她嫁给了一名教书先生,婚后生活虽困苦但也平静,没多久他们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然而当时丈夫的工资并不多,再三考虑后,黄阿姨再次拿起了放下一年多的针,继续帮人做白绣贴补家用,直到1982年,因为一些原因,黄阿姨不能再继续做白绣。少了一份收入,顿时让这个五口之家的日子更加困苦。在与丈夫商量后,黄阿姨决定离开村子,到当时最繁华的地点——中百百货摆摊给人补衣服赚钱。“生意不是特别好,但也还说得过去。”没钱租店面,只能每天带着两个大包,一个放客人的衣服,一个放各种各样的线,还有一台缝纫机,在别人的店门口搭个“临时地点”。“我到现在最感谢的就是这附近的几位老朋友,谢谢他们当时不仅没赶我,晚上收摊还会让我寄存工具。”黄阿姨说,直到十几年前,她才拥有了自己的店铺,虽然只有小小不到两平方米的空间,黄阿姨却感到十分满足。

百姓故事·补衣女
坚持多年只因怕手艺失传
黄阿姨有三个孩子,只有老二是女儿,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或许是从小跟在母亲身边看她替人补衣服,让黄阿姨的女儿对补衣的手艺有很深的兴趣。16岁那年,她选择辍学跟着黄阿姨学补衣服,“最开始并不认为是一个赚钱的手艺,只是觉得把一件破损的衣服修补好很有成就感。”黄阿姨的女儿说,她就这么继承了母亲的手艺,在补衣这行奉献了26年的青春。这期间总有人劝她们母女做些更能赚钱的生意,然而黄阿姨母女却“固执”地坚持做老本行,“现在什么都太机械化了,会拿针缝补的人已经很少了,我妈一直坚持补衣也是不想手艺失传。”黄阿姨的女儿告诉记者,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的年代,她们却做着最需要“慢”的活,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就如同记者刚刚来时看到的,她们静静地听着音乐,手指灵活地穿针引线,仿佛店外一切的嘈杂声都不足以影响她们……
(记者蔡怡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时隔12年 篮球比分直播:再获国家舞台艺术最高奖2025-11-0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