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荒坡地只能长草,现在不仅有租金,在果园打工能拿薪金,年底还能分红,这日子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在永春县桃城镇上沙村,正在采摘沃柑的村民老邱笑着说。
秋日的桃城镇上沙村,漫山柑橘缀满枝头,游客穿梭果园体验采摘乐趣,欢声笑语萦绕山间。很难想象,六年前这里还是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6万余元、守着荒坡“望山兴叹”的偏僻山村。如今,上沙村不仅实现“四季有花、八节有果”,村财收入更连破百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这场华丽蝶变的背后,藏着桃城镇乡村发展的深层密码。“乡村要振兴,党组织必须先‘强’起来。上沙村的突破,正是从党支部主动破局、领办合作社开始的。”桃城镇党委书记施立新一语道破关键。近年来,面对村民散居、土地零散、发展无方向的困境,上沙村党支部书记邱玉凤锚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路径——成立永春桔美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引入上沙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闲置荒坡地整合起来发展柑橘产业,让“沉睡资源”变身“增收资本”。
要让村民主动参与,光有方向不够,还得有凝聚人心的“好法子”。上沙村党支部探索出的“365”党建工作法,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我们的‘三联机制’,核心就是把党组织的优势、企业的资源、村民的力量拧成一股绳。”邱玉凤解释道。
组织联建上,合作社严格执行“党支部提议、理事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社员代表大会决议”程序,确保每一步决策都公开透明,牢牢守住“合作社姓党”的底线;联村联企上,联合姜莲村、仑山村成立农文旅联村党委,推动30余家特色水果经营主体“抱团发展”,让土地、客源、技术实现高效共享;骨干联动上,村“两委”成员、党员致富能手率先入股,带着账本挨家挨户算“收益账”,最终带动80%以上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形成“组织引领种、全程监督管、搭台帮助卖、共赢带动富”的闭环服务。
上沙村引进优良柑橘品种,吸引游客前来自助采摘(康庆平 摄)
利益共享,是上沙村留住村民、激发活力的核心抓手。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村里集约流转2000多亩土地,连片种植释迦果、沃柑等特色水果,218户村民变身“股东”,入社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至3万元。同时,合作社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5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人均年工资达4万元;采收旺季时,临时岗位日均需求超百人,短期务工收入让村民腰包更鼓。
“我们不仅要让村民‘有钱赚’,还要让村集体‘有实力’,这样才能持续反哺乡村发展。”桃城镇党委组织委员吴金添表示。上沙村在果园内划定专属经营区,免费提供给脱贫户售卖农特产,节假日期间摊位日均营业额超千元,推动脱贫户人均年收入增至2.5万元;村集体还通过入股优质项目、出租配套服务设施等方式,每年增收16万余元,形成“旅游带动产业、产业反哺集体”的良性循环。
产业要长效,必须走多元融合之路。上沙村以“六大行动”为抓手,不断拓宽发展路径。在山林资源开发上,完成1162亩松林改造,创新实施Ⅱ类绿票流转生态林空间,林下套种黄精、岗梅等中药材,还与企业合作开发森林旅游,仅此一项就让村集体经济增收70多万元,形成可全省推广的“上沙模式”;在智慧农业建设上,引入社会资本6500万元打造“上沙岭花果世界”,植保无人机、智能管灌等设施全覆盖,37个名优柑橘品种实现“四季有果”,让果园变身集“赏花、采摘、游乐、研学”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在品牌营销上,通过农博会、采摘节和原创IP打造,“上沙岭柑橘”品牌价值大幅提升,高端果品售价达普通柑橘的2.5倍以上,党员骨干还带头搭建“线下直供商超+线上直播带货”销售网络,2024年线上销售额占比达35%,彻底解决“丰产不丰收”难题。
如今的上沙村,年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50余批研学团队慕名而来。为破解人才瓶颈,村里组建“共富帮帮团”,既邀请农业专家定期指导,又培育本土“田专家”,通过技术培训让普通农户变身种植能手,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以前守着山地受穷,现在跟着支部干,荒山真成了‘聚宝盆’!”村民们的感慨,正是上沙村党建引领共富的生动写照。从“发展洼地”到“振兴样板”,上沙村的实践证明,小山村也能书写出共同富裕的精彩篇章。(张茜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全民健身迎国庆2025-09-28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