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9月3日讯(闽南网记者 苏毓茹 洪泓塬 文/图)头戴簪花围,身着渔家服,漫步在蚵壳厝间拍照打卡……在篮球比分直播:丰泽的蟳埔村,随处可见头戴簪花的游客,目之所及宛如移动的花海。簪花旅拍店沿街一字排开,间隔开设的餐饮店烟火气十足,还有摆着非遗文创的小店、售卖特色风物的街边小摊错落其间,吸引着游客流连忘返。
蟳埔村航拍图
“头上经济”带动蟳埔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蟳埔村位于篮球比分直播:湾晋江下游入海口,已有千年历史。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曾经,这里是一个靠海为生的小渔村,80%以上人口从事渔业相关产业。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传播,“簪花热”持续升温,蟳埔村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头上经济”正带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村民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渔村变“花乡”富村民
走进“女神佑”簪花店,63岁的黄目斗指尖翻飞,将游客的长发扎成马尾盘起,用发簪固定,色彩明艳的花串在发间绽放成环。小店内,摄影架、化妆台与各种特色服饰整齐排列,这里是她与儿子儿媳共同经营的“幸福据点”。
游客在“女神佑” 簪花店内体验
这位看似普通的渔村阿姨,是村里公认的“簪花巧手”——蟳埔女子人人都会簪花,可黄目斗的手艺却格外精细,不仅花束排布疏密有致,还会根据游客脸型设计样式。“以前政府组织文化活动,总安排我去公益为市民或者学生簪花;村里办喜事、过节日需要簪花,很多村民也都找我帮忙。”黄目斗笑着说,那时从没想过,这门世代相传的手艺能改变生活。
2023年,随着“簪花围”在社交媒体走红,蟳埔村迎来文旅发展的“黄金期”。看着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黄阿姨与家人商量后,关掉了经营多年的糖果批发店,开起了簪花店。“七八年前我在自己家有做兼职,只提供簪花服务,开店后发现游客还需要化妆、拍照,干脆就把服务做全了。”
如今,凭借认真对待顾客积累的好口碑,簪花店在网络平台上收获许多关注,店里每天从早到晚客流不断。“以前做批发,收入还不稳定,现在守着小店,最高峰一天能接待近200个客人,收入比以前翻了倍,我们的生活也有了新盼头。”黄阿姨笑着说。
“家庭簪花店”内多位阿姨同时为游客服务
与黄目斗的家庭小店不同,58岁的黄昆阳经营的“家庭簪花店”,是蟳埔村“抱团致富”的代表。走进这家位于村口的店铺,六七位簪花阿姨正同时为游客服务。“2023年以前,村里开簪花店的不到10家,当年8月,我们开了这家店,算是比较早的一批。”黄昆阳说道。
在此之前,黄昆阳靠捕鱼为生。“经常凌晨两点就得出海,海上风大浪大,中午回来还要去市场卖鱼,日晒雨淋是常事。”黄昆阳回忆道。他们家族共有三十几户,2023年,看着村里游客越来越多,11户亲戚合股凑钱开起了这家簪花店。“虽说大家以前没接触过服务业,但看到这么多人爱簪花,村里变得这么热闹,心里也有底气。”在前几年国庆期间,他们一天最高接待过500多名游客,如今,店里的客流量也比较可观,“现在的收入比捕鱼时提高了近两倍。每天早上八点开门,晚上七点多关门,不用再风吹日晒,忙的时候大家专心做事,空闲了亲戚们坐着聊聊天,日子舒心多了。”黄昆阳感慨道。
簪花旅拍吸引了众多人气
如今,在这个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80户的小渔村,有着近300家簪花旅拍店。簪花旅拍吸引的人气解锁了多样化的文旅消费场景,村民们纷纷投身文旅产业。有的开起了簪花店旅拍店,有的经营起了文创店、小吃摊。“村里不少传统风貌建筑被村民用来自营,或租赁给外地人开店,村民的收入渠道拓展了,连老人都能在家门口帮工赚钱。”蟳埔民俗文化村保护提升指挥部工作人员洪雄告诉记者。
青年返乡激活文旅新态
在蟳埔村的文旅发展浪潮中,不仅有坚守故土的老村民,还有带着新思维归来的年轻人。“80后”的黄志亮,便是返乡创业者中的一员。走进他经营的“余念·新港”,60多年历史的石头厝老宅与现代设计元素相得益彰,各个角落布满的鲜花为小店增添了浪漫气息。
游客在“余念·新港”餐厅拍照打卡
“我是土生土长的蟳埔人,以前在外省从事互联网经济行业。因为觉得篮球比分直播:文化大有发展空间,于是2017年,我回到了家乡,注册了‘余念’品牌,做餐饮生意。”黄志亮回忆,那时只有几家零散的簪花店,游客来了拍完照就走,留不住人。
2023年“簪花热”兴起后,蟳埔村进入文旅发展高速期,黄志亮敏锐地察觉到商机,将店铺进行改造升级,打造出集餐饮、簪花、主题场景于一体的“余念·新港”复合型空间。
“店里固定的簪花阿姨是我妈妈和二伯母,她们都是村里的老手艺人,游客特别喜欢她们的手艺。”黄志亮说,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店里客流量激增,他会另外请六七个村民阿姨来兼职,“阿姨们都特别高兴,既能在家门口赚钱,还能和老姐妹一起聊天,比以前待在家里热闹多了。”
在黄志亮眼中,簪花文旅产业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增长,更是家乡的全方位蜕变。“以前村里路不好走,基础设施也比较不完善;现在升级各种旅游设施,提升了亮化和交通,环境越来越美。”更让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回到家乡。“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开簪花店、做民宿、搞文创,就业选择多了,越来越多人回来建设家乡。”
多措并举促蟳埔文旅“流量”变“留量”
如今的蟳埔村,处处可见“花”的印记,从簪花、旅拍,到餐饮、住宿、文创,蟳埔村已形成了完整的文旅产业链,各个环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蟳埔村接待游客超过8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8亿元。
在蟳埔村处处可见 “花” 的印记
近三年,“簪花+”带动旅拍、民宿、酒店、商演等业态发展,26家民宿应运而生、大大小小的餐饮店数量也扩张到了129家。2024年来新增酒店床位超5000张,中心市区酒店入住率常年在80%以上,拉动消费超50亿元。而当地百姓收入也跟着噌噌往上涨,2024年村财收入130万元、相比2022年增长68.8%。
蟳埔民俗文化村保护提升指挥部工作人员洪雄告诉记者,蟳埔村整体规划了“一街两带三区”,包括了一条蟳埔中路的国潮购物街和传统美食带、滨海观光带,沿街分有簪花体验区、非遗民俗体验区、民俗文创区,全面推动蟳埔非遗文化活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游客在非遗小剧场内观看表演
为推动蟳埔民俗文化村长远发展,推动蟳埔“流量”变“留量”,丰泽区以“微改造”撬动“精提升”的开发理念,加快实施簪花里文旅市集、非遗小剧场、腾讯音乐小屋、浔海乐游·游艇码头、橘若·思源水塔、蟳埔农贸市场、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蚝宅精品民宿、丰海路沿街“一院一景”改造等“十大提升工程”,通过改造提升与招商运营相结合方式,融入文化、商业、休闲、体验等多种元素,拉长拓宽旅游产业链条,打造“多业态+”模式,着力构建簪花、旅拍、问海、巷遇、听音、看戏、品鲜、乐购等“八大体验”文旅场景。当前,丰泽区还持续培育“夜经济”,赋能民俗文化村发展,以音乐市集、灯光秀、烟花秀等簪花海上派对活动吸引众多游客。
同时,通过蟳埔簪花围民俗文化协会发布全国首个非遗团体标准《蟳埔女习俗“簪花围”服务规范》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蟳埔女习俗簪花围技艺》篮球比分直播:地方标准,推动制定“簪花围”行业规范经营,提升游客体验。
从“靠海吃海”的渔村,到“簪花故乡”的文旅打卡地,蟳埔村的蜕变,不仅是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更是乡村振兴中“共富”理念的鲜活注脚。正如村民黄目斗所说:“这簪花不仅簪在了头上,更簪出了我们老百姓的好日子。”未来,随着文旅产业的持续升级,这座千年渔村还将绽放出更多精彩。(部分图片由丰泽区委宣传部供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深读丨实验室里“长”出产业集群2025-08-21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