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中国文化符号,能既跨越山海影响全球,又穿透千年适配现代,更在科技浪潮中成为人类共同的智慧资源?答案藏在福建建阳考亭书院的黛瓦粉墙间。八百多年前,年过花甲的朱熹在此扎根九年,以毕生学识完成儒学思想的系统性重构;今天,第四届考亭论坛在南平举办,海内外儒学与朱子学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朱子后裔代表、行业嘉宾等将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
从考亭书院的千年文脉到如今的国际对话舞台,朱熹的思想能突破时空限制,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产生影响,并非偶然——其本质是思想内核对人类永恒命题的回应,是不同文明在追求秩序、理性与伦理时的必然共鸣,更是传统智慧与时代需求的深度契合。
朱熹思想的世界性根基,在于其构建的价值体系穿透了地域与文化的表层差异,直抵人类对社会秩序与个体伦理的共同追求。韩国朱子学发展了朱子学中的重实践性,成为后来韩国“开化思想”兴起的先导意识;日本朱子学着重发挥朱熹的“格物穷理”思想,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越南陈朝将其著作纳入科举,新加坡独立后更将其“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感”融入国民教育——这些传播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朱子思想与他国需求的适配,证明其价值体系具有可迁移、可转化的普适性。
跨洋传播中,朱熹思想为西方启蒙运动突破神权束缚、构建理性社会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伏尔泰将朱子的理视为超越宗教的自然法则,用其“依理治国”理念批判教会对世俗权力的干预,主张以理性道德取代宗教教条;霍尔巴赫在《自然的体系》中,借朱子“民本”思想论证国家存在的意义在于保障民众福祉,提出国家繁荣依靠道德而非神恩。朱熹思想与西方近代文明追求的深度融合,展现了东方智慧对世界思想进程的推动作用。
朱熹思想的当代生命力,更在于其对现代社会面临的治理难题、发展困境与文明冲突的启示。他强调国以民为本,主张均得其分、上下相安——在当下,这与共同富裕目标高度契合,为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历史镜鉴。其节俭恤民思想,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规范,更包含对资源分配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考量,与“双碳”目标、绿色发展理念相呼应,为当代社会平衡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提供文化支撑。海内外学者和嘉宾在论坛上进行跨越文明的对话,正是朱子思想开放内核的当代延续,让其成为全球文明交流的纽带。
从中国到世界,从古代到现代,朱熹思想的传播从未是固化的典籍传承,而是持续的活态转化。元仁宗将其定为科举必考内容,康熙帝诏令颁行御制朱子全书,是其与传统社会治理需求的结合;如今,两岸以鸢飞鱼跃理一分殊为文化纽带深化交流,不是复古式的文化怀旧,而是提取其中“共同体意识”促进两岸情感联结;青年通过书院共读、短视频解读朱子家训,将修身齐家转化为现代公民道德教育,让古老思想走进日常生活。这种创造性转化的关键,在于不固守形式,而是抓住思想内核与时代需求的结合点。
当来自不同文明国度的学者在南平探讨朱子学时,本质上是在寻找应对全球挑战的共同方案:如何构建公平的社会秩序、如何平衡发展与生态、如何实现文明间的和谐共生。朱熹的思想之所以能影响世界,正因为他在八百多年前就回答了这些人类永恒的追问——对个体责任的强调、对理性的尊重、对伦理的坚守,这些价值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八百多年前,朱熹在考亭书院讲学授徒时,或许未曾想到其思想会跨越山海;八百多年后,这份思想遗产仍在文明对话中发挥作用。这足以证明,真正的思想瑰宝从不畏惧时间流逝,只要能持续回应时代需求,便能跨越山海,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黄鹤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福安市10万多亩中稻陆续开镰2025-10-18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