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浴血荣光》第40集中,中央红军鏖战五个昼夜,以极为惨重的代价,突破了国民党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这支主要由闽西子弟兵组成的英雄部队,在湘江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
福建人民具有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光荣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全省人民积极参军参战,配合支持,不惜损失财产和牺牲生命,为中国革命胜利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重要历史贡献。在强渡湘江、飞夺泸定桥、攻占天险腊子口等许多战役中,福建子弟屡建功勋,一连串闪光的名字,彪炳千秋。
松毛岭战役
松毛岭战役遗址(图源:文旅龙岩)
福建是中央红军长征前最后的主战场,福建军民的英勇苦战为主力红军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时机。中央红军长征前最惨烈的松毛岭保卫战就是在福建长汀、连城交界的松毛岭打响的。
松毛岭是东往龙岩、上杭、连城,西通长汀、瑞金、赣州的一条必经之路,成了中央苏区东线最后的屏障和红军长征前在闽的最后一战。1934年9月,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在松毛岭与敌人鏖战。球探体育比分:军区紧急动员苏区青年参军参战,组织了2000多人的地方武装开上前线,投入保卫松毛岭的战斗。各级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去挖战壕、抬伤员、运物资、送茶饭。当时松毛岭附近几个村子“家家无闲人,户户无门板”,就是说成年男子全部参加武装支前工作,门板都卸掉作为担架,就连少先队、儿童团也行动起来。仅长汀县塘背村参加修工事的就有200多人,做担架745副,妇女送布草鞋560双,儿童运竹杯1359个。战斗整整持续了七天七夜,空前激烈,尸横遍野。在血与火的激战中,红军给敌军重创,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被迫全线后撤。1万多名红军将士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湘江战役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86000余人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在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抵达湘桂边界,准备跨过湘江挥师北上。蒋介石调动30万大军,依托湘江天然屏障,布下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围歼红军于湘江东岸。这便是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湘江战役。
1934年11月,由闽西子弟兵组成的红五军团第34师6000余人临危受命,担任全军的总后卫。在30多万国民党军飞机、大炮的围追堵截下,红三十四师拼到弹尽粮绝,为中央主力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完成掩护中央主力红军过江任务后,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又一道防线,绝大部分壮烈牺牲,血染湘江,被称为“绝命后卫师”。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损失最严重的一场战役。“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透过这句流传于桂北的民谣,仍能清晰回望湘江血战的血雨腥风,感受福建子弟兵的忠诚与悲壮。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为粉碎国民党军凭借大渡河消灭红军的企图,中革军委决定火速夺占泸定桥。而飞夺泸定桥战斗的指挥者之一便是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福建长汀人杨成武。英勇顽强的红四团,与敌人抢时间、争速度,一昼夜强行军240公里赶到泸定桥下。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亲自站在桥头指挥战斗。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弹雨,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后面的三连战士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红四团的战士们奋不顾身,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激烈的搏斗。激战两个小时,红四团全歼守桥之敌,与主力部队一起占领了泸定县城,开辟了中央红军的北上之路,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事后,毛泽东紧紧握住杨成武的手,赞扬道:“我们英勇的红四团已经完成了光荣伟大的任务,夺下了泸定桥,为红军渡过大渡河继续北上开辟了道路。”
攻占天险腊子口
腊子口自古就是甘川之咽喉,其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当时甘肃军阀鲁大昌重兵扼守着腊子口,并在两侧修筑大量防御工事,敌人妄图凭借天险把红军扼阻在腊子口以南峡谷中。如果红军攻不下腊子口,就会面临被敌人四面合围的危险,攻占腊子口的战役成为红军开辟北上通道的关键之战。被誉为“长征开路先锋”的红四团再次挑起重任。1935年9月16日,在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红四团采取正面强攻与迂回包抄战术,以弱胜强,出奇制胜。17日清晨,红四团占领天险腊子口,扫除了红军长征的最后一道障碍。腊子口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企图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此次战役,红军突破了长征中的最后一道关口,为红军北上顺利进入陕甘地区开辟了通道。杨成武后来回忆道:“腊子口一战,是长征途中少见的硬仗之一,也是出奇制胜的一仗。这一仗打出了红军的威风,显示了红军战士智勇双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困死、饿死在雪山草地的罪恶计划。”
平型关战役
1934年,近三万名福建子弟从家乡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2年后,只有2000名抵达陕北。这些珍贵的八闽火种,大部分被编入八路军115师。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山西平型关一带发动了一场伏击战,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第一个重大胜利。这场战斗,福建子弟兵也是重要主力。
六八五团,负责斩断日军退路,刘振球、黄炜华、陈忠梅、兰庭辉、涂则生等闽西子弟,指挥所部进行痛击。六八六团,负责冲击日军“腰部”,团政委苏精诚、营长杨尚儒、团组织干事吴岱等勇猛扑向敌阵,杨尚儒还参与了最残酷的“老爷庙”制高点争夺战。以杨成武为团长、罗元发为政委的115师独立团,负责打击援兵,骑兵营长刘云彪也指挥部队抢占战略要地。一番血战之后,独立团毙敌400余人,有力支持了乔沟的正面作战。平型关之战毙敌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抗日军队的士气,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战后,杨成武率独立团、刘云彪率骑兵营留守五台山,参与创建了华北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黄土岭战斗
1939年11月6日,日军在游击队的诱击下,于黄昏时分抵达黄土岭。杨成武趁黑夜兵分三路,完成了对敌伏击包围的战斗部署。7日15时许,当日军全部进入设伏地域时,我军预伏部队突然发起攻击,共毙伤日军900余人,其中包括击毙擅长运用“新战法”和“山地战”、被日本国内誉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这是抗日战争中被八路军击毙的职务最高的日军将领。阿部规秀中将毙命的消息,令日本朝野大为震惊。日媒哀叹:“‘名将之花’凋谢于太行山上。”
《人民日报》关于福州解放的报道。
解放战争时期,闽浙赣边区和闽粤赣边区的党组织领导两个游击纵队,发动人民群众投身于全国解放战争的洪流,开展声势浩大的爱国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独立或配合南下大军解放福建几十座县城,大大推进了全国解放的进程。在全国战场,在人民军队各部的福建儿女,高举人民解放大旗,战斗足迹遍布华夏大地,为全国胜利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福建儿女用勇敢与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别样的英雄赞歌。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他们的热血故事呢?
(本文资料参考:福建日报、福建党史方志、福州晚报、龙岩市融媒体中心、福建党史月刊、福建发布)
更多报道请点击图片查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福州滨海新城CBD两下沉广场装修本月完工2025-08-18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