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海迎宾客,欢歌闽西南”2025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文化和旅游推介会在厦门举办,同步发布6条闽西南入境联程旅游精品线路。作为“琴岛听涛·土楼寻梦”线路重要站点的鼓浪屿,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以来,已接待入境游客超26万人次,同比增长近40%。
大幅增长的背后,既有鼓浪屿的知名度加持,也得益于近一年来其在入境游服务上的主动提升。针对入境游客常遇到的语言、支付、文化理解等堵点,鼓浪屿从服务体系建设、应用场景革新、文化共鸣等方面着手,优化服务,提升入境游品质。
服务入境游客有标准可循
11月1日傍晚,鼓浪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叶玥梅,为法国游客调试好支持上百种语言的翻译机。“我们配备的翻译机可即时翻译,游客再也不用自己找攻略搜寻翻译App。”她说,这一做法,是鼓浪屿构建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的生动写照。
要享受政策红利,先要打好坚实的服务基础。为迎接显著增长的入境客流,鼓浪屿管委会及时出台《鼓浪屿景区打造入境游服务标杆标准工作方案》《鼓浪屿游客中心入境游客服务规范》,将支付便利度、多语言服务覆盖率等要求,转化为可测量、可追溯、可提升的指标。
在三丘田游客中心,澳大利亚游客萨拉在双语专员指导下,几分钟内便解决了外卡支付问题,还拿到了外语版支付服务指南和外币取现兑换指南。“一站式服务太便捷了!”萨拉点赞。鼓浪屿管委会副主任陈辉杰表示,过去服务入境游客靠经验,现在有标准可循。标准化就是让每位国际游客从踏上岛起,就清楚能获得何种服务,而且这份期待不会落空。
如今,标准化理念渗透鼓浪屿的每一个服务环节。三丘田游客中心、内厝澳游客中心、菽庄旅游服务驿站3个一站式服务点位,将多语言问询、外卡支付指导、外语导游预约等10余项服务“打包”,实现“一址通办”。
人文+科技助力场景革新
在菽庄花园,志愿者谢丽平用流利的英语为欧洲游客讲述“藏海”“补山”的造园故事。这是解决入境游客语言障碍的传统做法。而现在,遍布全岛的9语种导览标识、22台可租赁AI翻译机、16台双语智慧一体机及可辅助查行程的6台智能服务机器人,架起了跨语言沟通的“科技桥梁”。
支付便利化方面,岛上国有景点实现境内外主流支付渠道“全兼容”。“以前见入境游客掏信用卡就犯愁,现在装了新终端,银联、支付宝、境外钱包都能收,生意更好了。”沈记肠粉店长沈春长说。
鼓浪屿还创新“一店一码”信用监管,扫码即可查看商家评级,让消费选择更透明、更安心。此外,景区联合支付宝上线全国首个零碳游世遗景区智能体;联合中国移动“咪咕”运用5G、AI、XR等技术,复刻景区线下场景,打造数字场景“元宇宙第一岛”;配合银联开展支付折扣优惠;联合税务部门开设“即买即退”离境退税点……
“客人在扫码完成后,通过离境退税结算绿色通道,自助填写信息,退税款最快5分钟到账。这不仅是生意,更为福建特色产品走向世界创造了更多机会。”鼓浪屿片仔癀博物馆门店店长范传伟说。
从观光地到文化交流平台
如何让世遗魅力成为吸引入境游客的核心?鼓浪屿的做法是通过体系化设计,让入境游客读懂琴岛韵味,产生文化共鸣。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的第十四届鼓浪屿钢琴艺术周期间,80余场音乐活动将整座岛屿化为没有围墙的音乐厅。这场艺术盛宴背后,是鼓浪屿对文化活动的标准化打造:依托音乐之岛“365行动方案”升级活动规格,引入国家级资源,吸引国际艺术家参与,让琴岛每日奏响世界级精品音乐。
文化共鸣藏在服务细节里。鼓浪屿编制了多语种知识读本、国际礼仪速查手册,开展员工专项培训,精准匹配不同国家游客的文化习惯;八卦楼风琴博物馆、管风琴艺术中心等推出限定文创明信片,让游客在拍照打卡中加深对世遗的感知;南音、木偶戏、珠绣技艺等本土文化元素融入游览全程。
“构建入境游服务标准体系,就是给鼓浪屿的文旅品牌‘加码’,通过整合多元服务优势,增强历史国际社区的独特吸引力,让全球游客愿意来、还想来。”鼓浪屿管委会主任林跃锋表示,未来将精研迭代服务标准、提升文旅品质、深化文化传递,并以标准化为抓手,让鼓浪屿的人文底蕴、自然风光通过规范且富有特色的服务得到更好诠释,使之成为展示中国旅游服务品质、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名片。(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林泽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文旅+”如何赋能乡村振兴?2025-11-04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