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太古翔安国际机场维修基地获得LEED铂金级认证,成为亚洲首个荣获这个评价体系最高级别认证的飞机维修设施。(厦门日报记者 卢剑豪 摄)
清晨时分,厦门翔安国际机场的交通中心光伏幕墙刚被朝阳镀上金边,不远处的B指廊区域,中建三局的施工人员正在指廊屋面检查光伏面板的安装、排线是否到位。预计今年底,这片目前国内最大的航站楼屋面光伏系统将正式并入电网,以每年1300万千瓦时的清洁电力,点亮航站楼的一盏盏灯、驱动一台台空调。
1300万千瓦时是什么概念呢?以一个普通家庭年均用电4200千瓦时为例,这笔电量可满足3000户这样的家庭全年用电。
这1300万千瓦时电可以说是厦门翔安国际机场的“阳光能量库”。中建三局厦门翔安国际机场航站区二标段项目BIM负责人林航介绍,该电量能满足航站楼约10%的电力需求,可支撑航站楼内灯具、空调系统、安检设备、行李传输系统等稳定运转。
这组数据,正是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建设过程中应对绿色机场时代之问的强有力回答。“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把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建成全国领先的绿色标杆、零碳机场。”机场建设指挥部常驻副总指挥杜昌营说,机场建设指挥部始终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根植于每一项决策、每一个细节,以“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思维,贯穿机场规划、建设、运营到产业拓展的全领域和各环节,更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让绿色成为机场建设的鲜明底色。
在这里,绿色低碳不是口号,更不是冰冷的数据,技术创新不是炫技,而是服务于人本体验的绿色工具,机场不是孤岛,而是融入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厦门翔安国际机场,这只即将展翅的“白鹭”,正从建筑节能、能源利用、水资源管理、绿色产业体系等多维度打造绿色机场的“厦门方案”,将“四型机场”(平安机场、绿色机场、智慧机场、人文机场)的蓝图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群众出行体验。
规划先行 向海而生的绿色智慧
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国际机场、区域枢纽机场和两岸交流门户机场,从规划伊始就注入了绿色基因。
作为全球罕见的跨海而建的大型海岛型机场,在21.37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内,立体化开发让土地利用率几乎达到极致——放射状的指廊式构型使航站楼与陆侧交通更好地结合,航站楼地下和空中各有一条直通交通中心换乘大厅的连廊,链接地铁、城际铁路、BRT、空港快线、市域公交、网约车、出租车、私家车等八种交通换乘方式,方便旅客绿色出行;机场核心区管线敷设采用综合管廊形式,部分管廊甚至深入到楼内……“这是向海而生的绿色智慧,从规划起步,机场建设指挥部精打细算每一寸土地,既节约用地资源,又为远期航站楼的发展预留充足场地。”机场建设指挥部战略发展部部长曾奕洪表示。
不仅如此,摊开厦门翔安国际机场的规划图,从绿建三星航站楼的“恒温保温”,到42万平方米的“海上花园”,从年减碳18万吨的替代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PU),到世界最大单跨度绿色机库……从建设目标到实施路径,不难看出,规划图的每一寸肌理,都蕴含着绿色机场建设的“厦门智慧”。
杜昌营说,绿色机场建设的“厦门智慧”凝聚着机场建设指挥部的匠心独运,以绿色为笔、蓝天为纸,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画卷——让厦门翔安国际机场成为先进的国际航空枢纽,也向着打造宜居宜游的城市新客厅迈进。
技术创新 零碳机场的生动实践
航站楼会“发电”,机场会“呼吸”、能“喝水”,停靠登机廊桥的飞机能“充电”……走进正在建设中的厦门翔安国际机场,井然有序的施工背后,藏着翔业集团旗下兆翔机场建设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葛红斌和团队打磨了近十年的“绿色账本”。
葛红斌向记者算起了几笔“账”——
“先看节能低碳这块,航站楼是按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建设的,光热工性能就比国家标准提高20%。”葛红斌指着航站楼的玻璃幕墙解释。“双银LOW-E中空夹胶玻璃,夏天能挡80%的太阳辐射,冬天又能留住热量,再加上分区空调和自然通风设计,旅客待着舒服,能耗也降了不少。” 更亮眼的是水蓄冷技术,航站楼旁的三个“巨无霸”蓄冷水罐总蓄冷量达9万冷吨时,搭配能效比超5.0的高效机房,一年可节约电量45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使用1381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440吨,减排量达20%以上。
在飞行区,240套400赫兹电源和169套飞机预制冷空调装置是葛红斌口中的 “降碳利器”。“以前飞机在地面停靠时要开辅助动力装置,烧的是航空煤油,厦门翔安国际机场采用电源直接供电,每年能减碳18万吨,相当于种了200万棵树。”他补充道,飞行区跑道助航灯和机坪照明均采用LED节能灯具并实现智能照明控制,机场新购的车辆几乎都采用新能源车,并在机场建设了超过1300个充电桩为新能源车辆提供充电保障。“从飞机到地面车辆,全链条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谈及新能源利用,葛红斌如数家珍:“厦门翔安国际机场交通中心屋面采用碲化镉薄膜光伏幕墙,航站楼指廊、货运站等区域建设光伏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达22.9兆瓦,年发电量约2500万千瓦时。”并且,这些光伏发的电不会“闲置”,而是汇入机场110千伏变电站后统一调配,它们占该变电站供电容量的16.7%,“未来,机场照明、空调、设备运行都能用上,对机场本身而言,它实现了部分能源的‘自产自销’。”
经测算,机场航站楼单日用电峰值可达10万千瓦时以上,这笔“阳光能源”的注入,可直接减少机场对传统电网的依赖,让每一次旅客安检、每一段候机时光,都带着“零碳”底色。
而让葛红斌更骄傲的,是厦门翔安国际机场打造了一套“会喝水”的“海绵机场”体系。“不是简单进行雨水收集,而是景观与回用相结合。”他补充解释道:“在航站区中央构建景观蓄水池收集雨水,经过处理后用来浇灌绿化、给航站楼空调系统冷却塔补水,一年能节省约13.8万吨市政用水。”他指着中心绿核的规划图说,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充分利用场地的空间设置绿化用地,42万平方米绿化景观投资近2亿元,不仅有国内最大的近8000平方米航站楼中央屋顶花园,还有陆侧屋顶花园、清凉谷、中心绿核和道路绿化等互为补充,实现四季有花有绿、步步皆景。
“旅客在候机时还能逛花园,这才是‘绿色机场’和‘人文机场’的应有之义。”杜昌营对此补充道:“机场建设既要打造技术创新的展示窗口,更饱含人文关怀的温度传递,厦门翔安国际机场既是国际航空枢纽,也是百姓生活的美好空间。”
绿色建筑 产业体系更加完整
“这是世界单体规模最大、跨度最长的飞机维修机库,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营,绿色理念一以贯之。”中建八局华南公司太古机库项目总工张胜阳,站在厦门太古翔安国际机场维修基地的机库前,作为建设者语气里满是自豪。这座维修基地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低碳黑科技”含量同样十足。
“从设计上看,采用‘中轴设计’,主通道连接1号、2号两个维修机库和附属建筑,物流运输效率提高了30%,不用绕路,自然减少车辆碳排放。”张胜阳介绍,厦门太古翔安国际机场维修基地配备了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先进的废水和废气处理系统等可持续发展设施,以智能建筑管理系统为例,通过“感知-分析-决策-执行”形成闭环,把建筑群内18类子系统接入统一数字孪生平台。
张胜阳比喻道:“这个系统就像给基地的制冷系统装上了一个‘AI超级大脑’。”他特意带记者走到空调末端说:“每个空调旁边都装了‘小探头’,这可不是普通感应器,它更像‘温度侦探’——维修区人多、设备发热,需要的冷量就多;仓库区没人,冷量需求就少,它会把这些信息实时传给机房的‘中央大脑’,这个‘中央大脑’通过分析数据,能精准知道每个角落需要多少冷气,就像给整个建筑装了一台巨大的变频空调,按需供冷,避免浪费。”数据显示,这套系统可在不影响舒适度前提下,使空调能耗下降25%,照明能耗下降30%,空压站能耗下降15%,综合节能近30%。
此外,建设团队还打出了节能技术“组合拳”——主要建筑大面积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400万千瓦时;通过采用高效制冷机房和万立方米蓄冷水池,利用夜间低谷电价制冷蓄冷,等到白天再使用这些储存的冷量供冷,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电费,又帮助平衡电网压力,实现真正的“削峰填谷”,可实现年减少碳排放1000余吨,节电约150万千瓦时。
前不久,厦门太古翔安国际机场维修基地荣获 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铂金级认证,成为亚洲首个荣获LEED最高等级认证的飞机维修设施。据了解,这个认证体系是目前全球认可度最高的绿色建筑标准之一,其铂金级认证代表绿色建筑领域的最高荣誉。“LEED 铂金级认证条件极为严苛,要从设计、建造到运营全流程考核,场地选址、交通、能源、水资源、建筑材料都得达标,这足以证明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在绿色建设上的硬实力。”机场建设指挥部工程建设部部长沈峻说。
“厦门太古翔安国际机场维修基地以全球最具认可度的绿色认证,让厦门翔安国际机场的绿色产业链更完整。” 杜昌营表示,厦门翔安国际机场的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体现在客运设施,更延伸至航空产业链各个环节。他补充道:“我们要建的不是一座冷冰冰的机场,而是一座有温度的‘绿色地标’。”从规划时的土地资源高度集约利用,到零碳机场的生动实践,从智慧高效的能源管理,再到全球领先的绿色维修基地,厦门翔安国际机场正在用“厦门智慧”证明:绿色机场不是高不可攀的技术堆砌,“四型机场”的蓝图也可以转化为老百姓能感知的温度,它们藏在每一块砖、每一步路的民生关怀里。
(文/厦门日报记者 蔡绵绵 程午鹏 通讯员 喻柏菲 陈懿萱 图/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除署名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丽星邮轮“领航星”号首访厦门2025-09-21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