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活动搬到古厝大院、田间地头;摄影达人在山庄田野,手把手教学员捕捉云海雾霭镜头;藏着永春非遗、民间故事的文创产品在文化礼堂点亮一隅……如今,在永春乡村间,文化特派员的身影随处可见:文化不再只是装点乡村的“风景线”,更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源”。
今年7月以来,永春县启动文化特派员派驻工作,首批22名特派员直达基层,这群兼具专业技能与满腔热忱的工作者,以“文化赋能”为核心,通过策划特色活动、挖掘本土资源、培育文化人才,让千年非遗“活”起来、乡村美景“火”起来、群众生活“富”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活动搭台:让乡村魅力“看得见”
近日,在呈祥乡醉风园,一场“我与呈祥超合拍”的公益摄影沙龙举办。该乡西村村文化特派员吴锦明手把手教摄影爱好者、在校大学生、乡村干部调整相机参数,拆解“低角度拍梯田层次感”“日出时分抓光影细节”等实用技巧,带领参与者沿着步道,寻找最佳拍摄点位,让摄影学习与乡村美景探索无缝衔接。
“以前随手拍家乡,现在才懂怎么捕捉它的韵味。”大学生陈铖浩说,吴老师的指导让他对摄影的兴趣“瞬间拉满”,今后会用更多的镜头记录家乡。吴锦明表示,此次参与者拍摄的梯田晨光、村落烟火气照片将整理成呈祥乡“影像档案”,作为对外宣传的“活名片”。他将挖掘更多拍摄“打卡点”,用镜头讲好冬瓜、佛手瓜、高山绿色蔬菜的种植故事,让农产品借“光影力量”打开销路。
这样的文化活动,在永春乡村遍地“开花”。在石鼓卿园村,文化特派员郑春生联动五里古街、北溪文苑等周边文旅节点,策划“十里桃源?卿园”夜间文化活动,打造烟花观赏项目,激活了乡村夜间经济。
第二届永春乌髻文化旅游推介系列活动中,文化特派员推动的文旅融合项目亮眼:环雪山露营基地、乌髻静心民宿等新项目亮相;10个文旅项目集中签约;“圣小女”IP文创产品新鲜出炉。
文化赋能:让乡村特色“产业化”
9月1日,在介福乡紫美村,文化特派员施政强以“拾非遗之珠 见永春之源”为主题开设讲座。现场交流踊跃、互动频繁。
“文化特派员不仅要传播文化,更要让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滋养心灵的力量。”施政强表示,介福乡是中国原始青瓷最早发源地、苦寨坑窑遗址所在地,也是中国陶瓷之乡,作为文化特派员,要整合资源、发挥特长、定点服务,把“国字号”金字招牌的文化效应用足用好,更好结合介福乡的旅游与产业,助力陶瓷文化传承推广。
“永春有‘拳、香、醋、瓷、篮、茶、果’等丰富文化资源,国家级非遗就有3个,可不少资源还‘养在深闺人不知’。”永春县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姚海兰坦言,这些文化特派员的到来,正是破解“资源转化难”的关键——他们化身“文化转化者”,打通“文化资源—产业价值—富民强村”的通道,让老技艺成为“致富技”、老故事带出“新人气”。
如何让纸织画非遗技艺走向大众生活,是永春文化推动的难点。作为桃城镇花石社区文化特派员的姚海兰顺势而为,依托社区成德堂永芳纸织画展示馆,联动省级传承人、球探体育比分:工艺美术大师方碧双,持续丰富纸织画体验项目。今年暑期,该馆日均接待体验者数十人,纸织画逐渐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机制保障:让文化队伍“带不走”
“文化特派员总有离开的一天,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才能让乡村文化振兴行稳致远。”基于这一理念,永春文化特派员聚焦“人才培育”,通过“精准滴灌”结对三类带头人,努力从机制上为乡村留下可持续的文化力量: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协助对接市场资源,让非遗技艺更易传播;对乡村能人,重点提升技能水平,让“土专家”变身“新农人”;对返乡青年,引导其发挥电商运营、文旅策划专长,投身乡村文化产业。
据了解,永春遴选22个文化底蕴深厚、基层党组织扎实的村(社区)为试点;采用“1+1+N”派驻模式,1名特派员牵头,联合1名本土文化能人,整合国企、金融机构等多元资源;组建9支涵盖文艺传承、助农惠农、科技服务等领域的文化特派团,通过定点服务与交叉服务,实现资源灵活调配,持续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姚海兰表示,未来,随着文化特派员工作的持续深化,永春将继续以文化为纽带,串联生态之美、产业之兴、民生之乐,让“有一种生活叫永春”的品牌名片更闪亮,让乡村振兴的文化底色更浓郁。(章阿玲 陈培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深读丨实验室里“长”出产业集群2025-08-21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