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8月14日讯(通讯员 吴煌煊 闽南网记者 黄紫燕)深夜的尚卿镇,满载藤铁工艺品的物流货车川流不息,道路两旁快递公司的灯火亮如白昼。这流动的光影,映照着一个偏远山乡的非凡嬗变——从一根竹篾、一条藤蔓起步,尚卿人用半个世纪的坚韧与创新,将古老的指尖技艺编织成县年产值超300亿元、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庞大产业,更“编”出了千家万户的小康图景。
竹篾起家:一根藤条编就产业传奇
时光倒流至1971年,在外漂泊的陈清河带着一身竹编技艺回到尚卿。当捕捉到暖水瓶竹壳短缺的商机后,他建立起竹编车间。一根根平凡的竹篾,经尚卿人巧手编织,竟化身为轻巧实用、物美价廉的商品,迅速行销全国。这星星之火点燃了沉寂的山乡——家家设作坊,户户忙编织,尚卿竹编厂更在短短三个月内拿下1500件出口订单,将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时代浪潮奔涌向前。当暖水瓶渐成记忆,传统竹编陷入低谷。困境中,尚卿人没有退缩。陈清河等人锐意革新,大胆尝试“以铁丝为骨、藤条为面”,创制出“葡萄”系列藤篮。1991年广交会上,这融合刚毅与柔美的新艺种惊艳全场,半天即斩获600万美元订单。“藤铁工艺”从此诞生,产业迎来第二个春天。一时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上千加工点遍布山乡,产品远渡重洋,尚卿也赢得“中国藤铁工艺第一乡”美誉。
电商破局:山乡小屏链接全球市场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严重依赖外贸的藤铁产业再遇寒流。灶美村的年轻人们敏锐捕捉到内需市场的脉搏,率先尝试“一台电脑、一根网线”的创业模式。藤铁工艺品在淘宝平台意外走红,订单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能赚钱的事,大家当然要一起做!”年轻人抱团取暖,带动邻里共同创业。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山高路陡、物流不畅曾是大难题。灶美村民齐心协力捐资扩路,积极奔走拿下物流代理权,硬是铺就了尚卿第一条柏油路。在村两委组织下,电商培训广泛开展,网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3年,灶美村以年交易额1.8亿元荣膺首批“中国淘宝村”。在其示范带动下,尚卿镇现已拥有10个淘宝村,年电商销售额突破31亿元。无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曾经外出漂泊的身影,如今在家乡的灯火通明中编织着幸福。
守正创新:老树新枝焕发时代光彩
在藤云工艺园安溪合兴工艺有限公司的展厅内,近10万件藤铁工艺品无一重复,令人叹为观止。负责人吴江南道出了产业长青的密码:从“卖产品”到“卖创意”。尚卿人不断突破边界,新材料如亚克力、铝合金被大胆融入,3D打印、真空镀钛等现代技术显著提升效率与精度。藤铁产品更被赋予“智慧”——无线充电、语音控制等智能模块巧妙嵌入,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碰撞出崭新火花。
为给产业注入持久动能,尚卿镇多管齐下。平台聚能:建设藤云工艺园、藤铁一条街、972源工坊等载体,打造“前店后仓”高效模式。艺术赋能:创建哲匠美术馆,携手艺术家陈文令,推动“产品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探索销售空间解决方案。人才蓄能:设立大师工作室传技授艺,与清华深圳研究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院等共建产学研基地;开办“尚卿工艺讲堂”、藤铁技艺高级研修班,培育本土创新力量。绿色转型:引入信和水性漆技术服务中心,推动行业“油改水”,建成水性漆喷涂生产线28条,实现环保升级。
共富生花:藤铁织就万家幸福景
五十载砥砺奋进,藤铁产业已深深扎根尚卿水土。尚卿镇现有藤铁家居工艺企业近千家,各类加工点3000多个,从业人员近3万人,产品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组数字的背后,是千家万户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祖传的手艺成了致富的金钥匙,家门口的工厂提供了稳定的岗位,电商的蓬勃发展让山乡与世界紧密相连。环境也在同步蝶变,物流路网四通八达,产业园区拔地而起,艺术空间点缀乡间。
从第一只竹编暖瓶壳,到如今融合智能与艺术的万千家居精品;从为温饱奔波的偏僻山乡,到产值超十亿元的全国特色产业强镇,尚卿的故事,是一部“人”的奋斗史诗,一曲“产业”与“乡土”共振的共富华章。藤条与铁丝的每一次缠绕,都凝聚着尚卿人的匠心与梦想,编织着这片水土更加丰饶、美好的明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篮球比分直播:最后一位代书先生,珍藏一座城市一个群2025-08-05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