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山脚下,晨曦微露。一座座修旧如旧的古厝在薄雾中苏醒,一条条平坦的村道连接起千家万户,千亩荔枝林在山间郁郁葱葱,蓬山学堂里传来的琅琅书声,唤醒了这个具有600余年历史的明清古村落。

人居环境整治后焕然一新的蓬山村
如今的古雷开发区沙西镇蓬山村,正如同其村名寓意,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蓬勃如山”。蓬山何以开新路?三个突破给出答案:党员干部带头拆房让地,突破拆旧拓新的“开头难”,无偿腾出空间超3000平方米;创新“土地流转+返聘务工”模式,突破“产业弱”,带动2300亩荔枝园亩产值从千元跃升至万元;活化古厝为学堂传承馆,突破“文脉断”,让“博士村”底蕴历久弥新。一条“组织引领—产业再造—文化赋能”的路径,让古村焕发强劲生机。
同心曲——
从“要我拆”到“一起干”
时间回溯到2021年,一场旨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战役,在古雷开发区全面打响。沙西镇党委政府将蓬山村列为重点示范村,但任务艰巨:全村道路拓宽、环境整治面积超过1400平方米。
消息传来,村里一时议论纷纷。“这地是祖上传下来的,哪能说拆就拆?”村民大会上,质疑声此起彼伏。
老房子、猪舍,承载着村民的记忆和生计。“硬骨头”如何啃下?沙西镇党委送来了“第一把火”:成立驻村工作组,镇干部与村“两委”班子同吃同住同工作,现场办公,解读政策,消除疑虑。“区里和镇里是你们的坚强后盾,但主角永远是咱们蓬山村的乡亲们。”工作组的这番话,给村“两委”班子吃了一颗定心丸。
压力变成了动力。村党支部立即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将“拆旧拓新”的意义和政策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大家听。“乡亲们都在看我们怎么做。”新任村党支部书记陈镇照在会上首先发言,“党员干部先站出来,就是最好的动员。”
于是,一场“从我做起”的行动在蓬山村悄然展开。陈镇照带头拆除了自家140平方米的平板房。“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的“拆己”行动,拆掉了横亘在村民心中的那堵“怀疑的墙”。一石激起千层浪,村民从观望转变为参与。
2024年6月,在打通一条贯穿村南北的巷道时,涉及80多户村民的旧房、旱厕需要拆除。令人动容的是,村民们这次争先恐后、无偿让出自家“地盘”。
“巷道的拓宽,美化了环境,方便了通行,大家都自愿无偿让地。”村民陈永顺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陈贵城、陈文桂等村民主动拆除了猪舍和旱厕;80多岁的陈阿尾每天义务为施工队送茶水。
你让一砖,我献一瓦,集体的力量汇聚成河。截至目前,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蓬山村拆旧拓新行动共拓宽7条道路,完成路面硬化4条,整治面积超3000平方米。
旧障碍清除了,如何描绘发展新画卷?村“两委”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近年来推动总投资300多万元的古村文化提升工程落地。在专业规划指导下,村民们群策群力,将废弃石条巧妙砌成农家菜园围墙、登山步道石阶;曾经杂物堆积的角落,经过整治变身文化长廊。壁画上墙,古厝新生,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古村的自然禀赋和人文气息得到完美呈现。
兴业路——
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
蓬山村三面环山,拥有1万多亩山地。面对传统荔枝产业萎缩、果园管理落后的困境,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转机始于2020年,农业企业看中蓬山村的生态潜力,前来洽谈规模化承包。2022年,又一家企业带着方案前来,但在土地整合上遇到阻力。村“两委”主动介入,承担起协调重任。
“产业要发展,必须打破一家一户的分散局面。”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农户,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帮村民算好“经济账”“长远账”:土地流转后,村民既能收租金,又能在家门口就业,企业还帮助改良品种,租期一到,土地归还,实现多方共赢。这笔账算到了村民心坎上,越来越多村民开始支持低效果园改造项目。
要真正实现产业振兴,必须打通发展“动脉”。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村“两委”多方协调、全力推进,于2024年12月建成3.7公里上山产业路。
“以前上山都是泥巴路,运一车肥料要两小时,现在货车直接开到地头。”金漳钦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指着连片的标准化种植基地介绍。在村里的推动下,昔日因运输不便而抛荒的零散山林,被整合成标准化种植基地,配套了灌溉管网和电力设施,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
道路畅通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在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蓬山村低效果园改造项目已投入资金约580万元,成功改良荔枝2300多亩,引进无核鸳鸯红、仙进奉等高优品种,种植台湾莲雾近300亩。
产业升级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荔枝价格从原来每斤不到1元提高到10元以上,精品品种甚至卖到几十元。项目每月为村民带来劳动报酬超30万元,原本荒废的山地也有了租金收入。接下来,村里计划再修4公里路,形成环村路网,让蓬山村的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文明花——
从“博士村”到“精神家园”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走进蓬山村修德堂,这副镌刻在门柱上的烫金对联,道出了这个古老村庄600多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
在蓬山村,教育是全村人共同的事业。村党支部探索出“党建+带头人+教育”的特色路径,让“博士村”这块金字招牌在新时代愈发闪亮。
在一次乡村发展带头人座谈会上,村“两委”与返乡带头人热烈交流,迸发出让古建筑“活”起来的金点子。这一思路很快落地:旧村部“咸宜堂”变身蓬山学堂,成为重要文化教育阵地;“修德堂”被打造为蓬山传承馆,展示村庄历史文脉;“陈氏大宗祠”成为家风教育馆,传承家族美德。这些被赋予新生的古建筑,成为蓬山村文化传承的精神灯塔。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蓬山学堂里座无虚席。返乡过节的博士们开设“博士讲堂”,与村里孩子们分享求学心得。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蓬山村村民的共识。球探体育比分:,在村党支部牵头下,蓬山村教育事业发展促进会正式成立。7年来,这个由乡村发展带头人积极参与的教育基金会累计发放奖教助学金超30万元,奖励优秀学子90多名,资助贫困学生3名,表彰优秀教师8人次。
修德堂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开展家风教育、红色教育、禁毒教育的重要场所。村“两委”组织带头人、村民深入挖掘整理陈树滋等先贤的感人故事,让“见义勇为”“勤耕苦读”等美德代代相传。
从明清时期的3位进士到今天的8位博士、20多名硕士研究生,蓬山村的“博士村”美誉实至名归。重视教育、崇尚知识的种子,已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
近年来,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蓬山村先后获得“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绿盈乡村示范村”“古雷开发区文明村”等荣誉称号。从田间地头到村头巷尾,从民生小事到发展大计,蓬山村的每一个进步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村“两委”班子形成了“分工不分家”的工作默契——人居环境整治时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产业发展中群策群力攻坚,教育文化事业上用心用情耕耘。
如今的蓬山村,连片的果园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整洁的村庄洋溢着文明新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正在持续提升。
记者 苏益纯 通讯员 柯少如 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天问一号“惊鸿一瞥”!神秘阿特拉斯彗星特2025-11-06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