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记者驱车来到平潭宋锦记海洋科技食品加工园(一期),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海鲜味。
不久前,这座占地约2600平方米的工厂正式投用。作为平潭综合实验区老宋食品有限公司的新生产基地,这里建设了前处理车间、成型车间、原料大冷库等设施,可实现各类鱼糜制品年产量超一千吨。
“快尝尝,刚出炉的,鲜着呢!”一走进工厂接待室,公司负责人宋美就热情招呼记者坐下,随即递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马鲛鱼丸。记者轻咬一口鱼丸,顿感肉质紧实Q弹,鲜香四溢。
宋美还有一个身份——“宋锦记古法鱼丸”第三代传人。在平潭,说起宋锦记,几乎无人不晓。这份舌尖上的记忆,可追溯至1916年。彼时,宋美的祖父沿街叫卖手工马鲛鱼丸,凭借精湛的手艺在街坊中积攒了深厚口碑。历经一个多世纪,这颗鱼丸已成为岚岛一张响亮的美食名片,产品远销东南亚和非洲,年产值超千万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提升传统产业。面对现代市场激烈竞争,如何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破局之道,就藏在一条现代化的生产线中。“我们从当地码头、周边地市采购最新鲜的原料,工人每天夜里两三点就开始忙活,首批货主要供应本地市场。”宋美领着记者来到生产区。
套上工作服、压紧防尘帽、双手反复消毒……一系列准备工作后,记者走进生产车间,只见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前忙后,风冷机等设备高速运转,发出阵阵轰鸣。
从一条鱼到鱼糜,需要多久?“杀鱼取肉,再到打浆、成型、冷却,最后包装进库,需要十多道工序。通过半自动化的生产线,不到一个小时,一条鱼就能变为各类鱼糜制品。”宋美告诉记者。
这些工序中,成型环节尤为关键,它直接决定了鱼丸的形态与口感。
在成型车间,女工施云芳正麻利地将双手探入马鲛鱼浆中,迅速捞起一块拳头大小的肉团,手腕轻转间将其送入成型机,动作一气呵成。不过数秒,一颗颗滚圆均匀的鱼丸便从出口处滚落至蒸煮设备。“秘诀就是快、准、狠!”施云芳咧嘴一笑。
透过氤氲的热气,记者隐约可见鱼丸在传送带上缓缓前行,滚烫的水流从上方喷头喷洒而出。热水冲刷下,原本松软的鱼丸逐渐收紧,变得富有弹性。
曾经,鱼丸全凭老师傅手工制作,虽保有古早风味,却难以保证效率,制约企业扩张市场。宋美意识到,要让百年名号经久不衰,必须拥抱智能化手段。
去年,在实验区经济发展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协调下,“宋锦记”顺利落地新厂房,并引入了两条定制化的新生产线,通过科技手段将老师傅的技艺与经验转化为标准数据。“我们严格遵循‘肉多粉少’这一祖训,针对马鲛鱼丸、包心鱼丸等经典产品设计了差异化制作流程。令人惊喜的是,其成品口感、风味均足以媲美手工制作。”宋美如数家珍。
锁住鲜活的海味,保鲜是核心工序。一走进螺旋速冻库,刺骨的寒意迎面扑来。眼前,已蒸煮定型的鱼丸正分批送入库中,经由螺旋速冻系统快速锁鲜。“在这里,不到半小时,鱼丸的中心温度就能从常温下降至零下18摄氏度,显著延长了产品保鲜期。”宋美解释道。
得益于这套高效的生产模式,“宋锦记”的产能实现飞跃——每日单班8小时运作下,鱼丸产量可达10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未来,我们将聚焦Z世代的口味,开发鱼肠等更多年轻化产品,让这份岚岛百年美味走向更广阔的餐桌。”宋美信心满满。(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张哲昊 郭雅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十四五”奋进足迹|“十四五”以来自贸区2025-10-27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